我国学者在基于三维架构的仿生电子皮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5/06/02
![]() |
图 (A)为电子皮肤的仿生设计概念;图(B)为贴于仿生手指尖的电子皮肤;
图(C-G)为电子皮肤的照片、力和应变传感单元的局部放大图、力和应变传感器以及过孔的显微图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225206、12050004)等资助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柔电国重)张一慧教授团队在仿人类皮肤机械感知功能的新型三维电子皮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仿人类皮肤机械感知功能的新型三维电子皮肤(A Three-Dimensionally Architected Electronic Skin Mimicking Human Mechanosensation)”为题,于2024年5月31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5556。
复刻人类皮肤源于自然演化的高级感知功能,是电子皮肤、机器人等前沿科学技术领域长期追求的目标。为此,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目前尚未有电子皮肤能够复现人体皮肤中机械感受器的细微观三维空间分布形式,进而像皮肤一样在物理层面实现压力、剪切力、应变等多种机械信号的同步解耦感知。
受人类皮肤中机械感受器空间分布形式的启发,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设计概念,其结构中的力与应变传感器的三维分布效仿了人类皮肤中慢适应机械感受器(梅克尔(Merkel)细胞和鲁菲尼(Ruffini)小体)的空间分布形式,使该器件能够从物理层面解耦地测量压力、剪切力和应变。与皮肤结构类似,该三维电子皮肤也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且各层的有效模量与人体皮肤中的对应层相近。传感器及电路主要位于“真皮”层中,其中,力传感单元设计为八臂笼状结构,其传感器位于笼状结构上部,更靠近电子皮肤表面,因而对外部作用力高度敏感;应变传感器位于器件底部的拱形结构上,在垂直高度上与力传感单元上部的传感器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其只对面内的拉伸应变敏感,几乎不会受压力的干扰。该团队基于这种具有三维架构的电子皮肤,结合深度学习,研制出只需通过触摸便可同时测量物体模量及局部主曲率的先进触觉系统,展示了其在判别食物新鲜程度等真实场景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其在物理量定量测量(如摩擦系数等)、人机交互等重要领域的应用潜力。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武汉华联帕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3140
-
39蜂疗网 24197
-
IAASE 20934
-
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1987
-
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 23140
-
北京企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21343
-
辽宁省医学会学术部 18020
-
Science & Engine 22912
-
内蒙古工业大学 24219
-
中国项目管理协会 2272
-
西南交通大学 23003
-
西安理工大学 18350
-
湖南微点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8544
-
复旦大学 18042
-
永冠金属艺品有限公司 18094
-
QQ 7969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 2126
-
碧桂园凤凰酒店管理公司 2158
-
WILL 23943
-
重庆医科大学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