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清华大学 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团队受风琴灯笼启发实现电子皮肤应用研究新进展

2024/04/15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设计实现了一种可贴附在皮肤上的薄膜导线,这是研究团队在电子皮肤应用研究上取得的最新重要进展。该薄膜导线在保证超薄特性的同时兼顾了拉伸状态下稳定的高电导能力,为多种表皮电子传感器在人体皮肤表面的信号互连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

薄膜结构赋予了表皮电子传感器与人体皮肤良好的共形能力,这是表皮电子传感器在采集人体生理信号时信号质量更优、佩戴更为舒适的基础。然而,薄膜结构的表皮电子传感器与传统导线/印刷电路板之间存在严重的机械性能失配,极易导致脆弱的表皮电子传感器在日常使用中发生破裂与失效。因此,开发具有和表皮电子传感器类似结构的皮上薄膜导线将极大地推动表皮电子传感器的实用化研究进程。

20230303-电子皮肤新闻稿-任天令课题组-图1 皮上螺旋互连导线的概念图.jpg

图1.皮上螺旋互连导线的概念图

螺旋结构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以赋予非弹性体材料可拉伸的能力,但是具有螺旋结构的可拉伸金属纤维如何牢固地贴附于人体皮肤上?受到手风琴灯笼“内骨架+外部薄膜封装”的结构启发,研究团队提出了皮上螺旋互连(On-skin Helical Interconnects,OSHIs)的结构设想(图2)。OSHIs由两层聚合物纤维薄膜包裹金属螺旋纤维构成,金属螺旋纤维提供可拉伸的不变导电特性,而聚合物纤维薄膜作为柔性与自粘的封装层。OSHIs结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可以在皮肤表面提供稳定导电通路的简便方法,而且OSHIs本身拥有的聚合物纤维薄膜是表皮电子学研究中众多传感器所依赖的通用衬底,因此OSHIs将兼容多种多样的表皮薄膜传感器的植入工艺(图3和图4),从而提供丰富多样且性能稳定的“互连-传感”一体化应用系统。

20230303-电子皮肤新闻稿-任天令课题组-图2 (a)手风琴灯笼的结构和(b)皮上螺旋互连薄膜的设计结构.jpg

图2.(a)手风琴灯笼的结构和(b)皮上螺旋互连薄膜的设计结构

20230303-电子皮肤新闻稿-任天令课题组-图3 在OSHIs中植入表皮应变传感器.jpg

图3.在OSHIs中植入表皮应变传感器

20230303-电子皮肤新闻稿-任天令课题组-图4 基于OSHIs构建表皮12导联心电监护系统.jpg

图4.基于OSHIs构建表皮12导联心电监护系统

这一皮上螺旋互连可以很好地兼容表皮电子传感器柔软可拉伸的特性,使得表皮传感器的固有性能优势得以发挥。作为演示,团队成员设计了一个基于单应变传感的手势识别腕带(图5a),该腕带通过将植入了应变传感器(图3)的OSHIs贴附在手背处,利用表皮传感器优异的皮肤共形能力,探测到不同手指运动在手背处产生手背皮肤应变的微弱变化,得到了对应五指的不同特征波形(图5b)。由于OSHIs在拉伸状态下几乎不变的导电特性,该系统对手背皮肤应变极度敏感的同时,对手腕处皮肤的应变则完全不敏感(图5c),表现出该系统特异性识别手指运动而免受其他运动干扰的能力。

20230303-电子皮肤新闻稿-任天令课题组-图5 基于单传感器的手势识别系统.jpg

图5.基于单传感器的手势识别系统

利用OSHIs构建表皮12导联心电系统则是表皮电子学研究在生理信号检测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大胆尝试。与传统心电设备存在复杂笨重的电极与导联不同,该系统的电极和导联全部采用基于OSHIs的类皮肤薄膜(图4)。由于十分轻薄,佩戴者几乎感觉不到电极和导联的存在。同时由于OSHIs在皮肤上完成信号传输,避免了传统导联缠绕和拖拽电极的现象,使得动态心电信号质量得以稳定测量(图6)。

20230303-电子皮肤新闻稿-任天令课题组-图6 动态心电图(选取的II导联数据作为代表)测试波形.png

图6.动态心电图(选取的II导联数据作为代表)测试波形

综上所述,受手风琴灯笼结构的启发,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自粘、坚固、灵活的皮上螺旋互连(OSHIs)的概念和制备策略。基于OSHIs的“互连-传感”一体化设计为薄膜表皮电子传感器的稳定检测和信号传输(到处理电路板)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且较为通用的解决方案。该工作也是表皮互连研究从平面向三维结构的首次尝试。

相关研究以“用于表皮电子传感器的类灯笼结构皮上螺旋互连”(Lantern-Inspired On-Skin Helical Interconnects for Epidermal Electronic Sensors)为题于2月28日在线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鼎和2019级博士生崔天睿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杨轶副教授和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刘厚方助理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自然基金委、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等的支持。

近年来,任天令团队致力于柔性、可穿戴智能器件芯片,以及面向元宇宙、医疗健康的新型感知技术的探索,在新型石墨烯声学器件和各类传感器件方面已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先后在《自然》(Nature)、《自然·电子》(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以及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EDM)等领域内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新闻,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生物学、环境工程与清洁能源国际会议(ICBEECE 2025)(2025-09-05)

第七届 IEEE 能源、电力与电网国际学术会议(IEEE-ICEPG 2025)(2025-09-12)

2025环境、气候变化与生物科学国际会议(ECCBS 2025)(2025-09-13)

2025年第七届先进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与通信国际会议(CSITC2025)(2025-09-19)

第十届机械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MTME 2025)(2025-09-19)

第九届交通工程与运输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CTETS 2025)(2025-09-26)

第六届智能计算与人机交互国际研讨会(ICHCI 2025)(2025-09-26)

第五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TAE 2025)(2025-09-26)

2025年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AMTMEA 2025)(2025-10-01)

2025-2026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科研资金全过程管理使用高级研修班(苏州)(2025-10-22)

2025通信、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国际会议(ICCISNS 2025)(2025-9-22)

2025年智慧城市、物联网与5G通信国际会议(SCITGC 2025)(2025-10-23)

2025智能控制、应用技术与机械仪表国际会议(ICICATMI 2025)(2025-9-22)

2025年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国际学术会议(ICSPMS 2025)(2025-10-20)

2025年云计算、计算机网络与密码学国际会议(ICNC 2025)(2025-10-29)

2025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计算机应用前沿国际会议(EPECA 2025)(2025-9-28)

2025年智慧城市与未来交通创新国际会议(ICSCFTI 2025)(2025-10-25)

2025年计算机科学、通信与传感技术国际会议(CSCST 2025)(2025-11-19)

2025年媒体传播与旅游管理国际会议(ICMCTM 2025)(2025-9-28)

2025年5G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国际会议(ICCNI 2025)(2025-10-28)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