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拟南芥根系局部免疫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6/01
图 受体激酶FERONIA (FER)调控根系局部免疫的工作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00916、32370757、32070769)等资助下,湖南大学于峰团队揭示了受体激酶FERONIA(FER)通过形成独特的双重分子形态,精细调控根系局部免疫(Localized Immunity, LI),从而实现拟南芥根部生长与防御的动态平衡。研究成果以“FERONIA的调控性切割和核定位控制拟南芥根部免疫(Regulated cleavage and translocation of FERONIA control immunity in Arabidopsis roots)”为题,于2024年10月14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学著名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4-01823-8。
自然界中,植物的叶片与根系时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微生物环境挑战。尽管植物叶片和根系均具备免疫响应能力,但采取的免疫调控机制存在显著差异。植物根系在与细菌相互作用时,会在特定的伸长区(Elongation Zone, EZ)和过渡区(Transition Zone, TZ)启动LI,然而,这一过程的触发及调控机制一直不清楚。以往研究表明,定位于质膜的FER通过与配体小肽RAPID ALKANILIZATION FACTOR(RALF)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参与免疫调控、受精过程、生长发育以及非生物胁迫等多个方面,但FER实现功能多样性和组织特异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晰。
本项研究揭示了FER在拟南芥根部不同细胞区域功能多样化的新机制:在正常生长状态下,配体小肽RALF23的成熟形态维持在较低水平,全长FER定位于质膜,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保障拟南芥正常生长不受干扰。然而,在细菌入侵后,RALF23的成熟形态迅速累积,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At2-MMP,后者能特异性切割TZ和EZ区域质膜上FER的胞内激酶域,释放截短形式的FER(即FERN,包含FER激酶结构域),随后,FERN被转运至细胞核内,激活TZ和EZ区域的LI,形成坚实的防御屏障,有效抵御细菌入侵。因此,质膜上的全长FER负责抑制根部免疫、促进生长,而切割后的FERN则激活根部免疫、抵抗细菌侵染。
此项研究解答了拟南芥根系为何及如何启动LI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了FER通过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形态,精细调控拟南芥根系局部免疫与生长平衡的重要机制,为FER调控植物组织和细胞特异的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新见解。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21062
-
上海市同济大学 23270
-
cdv 23986
-
上海市环境科学信息技术交流中心 20979
-
上海邦临软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18166
-
湖北民族学院 24150
-
延边大学 2007
-
涿州众智会务服务有限公司 24068
-
北京市比美特杂志 17911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8089
-
西北大学 7944
-
同心学术联合会 20955
-
中华人物组委会 17947
-
ICWSR2015 1942
-
cosco-logistics 18105
-
河北工业大学 181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23007
-
北京邮电大学 18299
-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 18095
-
国际工学技术出版协会 2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