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合成DNA示踪剂应用于地下含水层水文参数反演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8/02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DNA不仅能记录生命密码,还能揭开地下水流动的隐秘踪迹?传统示踪剂受限于灵敏度低、干扰多,难以精准刻画地下含水层结构。中国农业大学廖人宽团队另辟蹊径,首次采用合成DNA片段作为高分辨率示踪剂,结合qPCR检测技术,显著提升数据质量与反演精度。通过二维沙箱实验对比发现,DNA示踪在低渗透区响应稳定、信号无交叉干扰,反演K场预测性能远超传统染料,尤其在多次实验中表现更可靠。研究还构建了“穿透时间反演+水力层析成像”两步法联合框架,为复杂地下水系统高精度建模提供了全新路径。这项突破或将重塑水资源管理与污染防控的技术边界。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应用合成DNA示踪剂反演地下含水层水文参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旗下地球科学领域旗舰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Nature Index收录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Synthetic DNA Fragments as High-Resolution Tracers for Hydrological Parameter Inversion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合成DNA示踪剂应用于地下含水层水文参数反演方面取得新进展

准确识别地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对污染物迁移模拟和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点位测量数据有限,难以全面表征如渗透系数场(K)等与污染物迁移密切相关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需借助参数反演方法,通过示踪剂的穿透时间或浓度等间接信息重建地下结构。尽管已有多种算法(如旅行时间反演、地统计联合反演)可用于K场的反演,但传统离子型和染料型示踪剂在低浓度下检测灵敏度有限,其迁移行为存在差异,且易受背景干扰和信号重叠影响,难以获得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导致反演解不确定性增加。

该研究提出采用人工合成DNA片段作为新型水文示踪剂,并结合高灵敏度的qPCR技术,实现示踪信号的高分辨率检测,为提升参数反演的分辨率与可靠性提供新的技术路径。通过二维沙箱试验(图1),获取DNA与传统染料两类示踪数据,分别应用于两种参数反演框架开展对比分析:其一为基于穿透时间的反演方法(tracer travel time-based inversion,TTTI);其二为将TTTI结果作为先验条件引入水力层析成像(hydraulic tomography inversion,HTI)中的联合反演方法(TTTI+HTI)。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合成DNA示踪剂应用于地下含水层水文参数反演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1.沙箱装置示意图及人造含水层中五种不同沙砾材料的分布(编号1–20为自右下方起依次标注的砂层)

在基于穿透时间的反演中,DNA示踪剂凭借更高的检测灵敏度,能够在染料信号难以探测的低渗透区域维持稳定响应。其通过特异性引物实现序列识别,可支持多个DNA示踪信号的独立检测且无交叉干扰。相较于染料示踪剂,DNA示踪剂因尺寸可控、结构统一,具有更稳定、可预测的迁移行为。这些特点显著改善了观测数据的质量与稳定性,进而提高反演效果。独立抽水降深预测结果表明(图2),基于DNA示踪剂数据反演所得的K场在两次实验中的R²值显著优于染料数据反演结果。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合成DNA示踪剂应用于地下含水层水文参数反演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2.不同反演K场条件下的模型预测与实测水位降深对比。K场分别来源于:(a, b) 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中的DNA示踪穿透时间反演;(c, d) 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中的染料示踪穿透时间反演

本研究提出并应用了一种基于两步法的联合反演方法,系统评估DNA与传统染料示踪剂在地下水建模中的适用性。该方法首先通过穿透时间反演(TTTI)获取初始K场,并将其作为先验信息引入稀疏布井条件下的水力层析成像(HTI)过程中,以提升模型的空间分辨率。通过独立抽水实验,对不同K场的模拟能力进行了对比(图3)。结果表明,DNA示踪剂两步反演模型在两次实验中均表现稳定(R²=0.79和0.76),预测性能明显优于染料示踪剂。相比之下,由于前一次背景值的干扰,染料示踪剂模型在第二次实验中表现出明显退化(R²=0.56)。上述结果强调了高质量先验信息对联合反演性能的关键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合成DNA示踪剂应用于地下含水层水文参数反演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3.不同反演K场条件下的模型预测与实测水位降深对比。K场分别来源于:(a) 高密度均匀布井条件下的水力层析成像;(b) 多示踪井布设条件下的水力层析成像;(c, d) 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中融合DNA示踪结果的两步法反演;(e, f) 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中融合染料示踪结果的两步法反演

该研究首次验证了合成DNA示踪剂在降低水文参数反演不确定性中的优势,构建了融合穿透时间反演与水力层析成像的两步法框架,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与工程应用潜力,为高分辨率地下结构识别与多源数据融合建模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与理论支持。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鑫林为第一作者,廖人宽教授为通讯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Jirka Šimůnek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韩玉国教授和复旦大学仰大勇教授为合作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艺术、服装设计与纺织科学国际会议(FDTS 2025)(2025-07-26)

第八届声学、振动、噪声控制国际研讨会(CAVNC 2025)(2025-08-09)

2025年矿山工程、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MEGEEE 2025)(2025-08-10)

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AI)赋能科技成果评估转化与高价值专利布局高级研修班(8月青岛)(2025-08-13)

第六届清洁能源与电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EPE 2025)(2025-08-15)

2025年可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CTBAI2025)(2025-08-21)

2025年第三届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前沿国际会议(CFIMA 2025)(2025-08-22)

第六届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 (IoTAIMA 2025)(2025-08-22)

第五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国际学术会议(MCAI 2025)(2025-08-22)

第十届工程机械与车辆工程新进展国际学术会议(ICACMVE 2025)(2025-08-22)

2025文学、艺术创新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LAICE 2025)(2025-8-20)

2025年管理工程与城市建设国际会议(ICMEUC 2025)(2025-8-23)

2025年新材料、化学化工与物理力学国际会议(ICNMCEPM 2025)(2025-8-14)

2025传感器、机电一体化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SMIT 2025)(2025-8-23)

2025智能控制、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国际会议(ICAEE 2025)(2025-8-20)

2025年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测控国际会议(ISDTAMC 2025)(2025-8-14)

2025年第12届电气和电子工程国际会议(ICEEE 2025)(2025-9-24)

202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外交学国际学术会议(BIIET 2025)(2025-8-30)

2025年语言、艺术与文化传播国际会议(ICLACC 2025)(2025-8-14)

2025年表演、戏剧与影视学国际会议(ICPDFTS 2025)(2025-8-24)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