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牡丹花色素转运机制取得重要进展:PdGSTs承担重要角色
2025/06/01
图:PdGSTF1、PdGSTU3和PdGSTU5参与牡丹花瓣色素运输的假设模型
4月29日,林业所花卉育种与栽培团队以“PdGSTF1, PdGSTU3, and PdGSTU5 are essential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isosalipurposide and other pigments in peonies”为题在《Plant Journal》(IF=6.2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经过长期栽培选育已形成红、粉、白、黄、紫、黑、绿、蓝及复色九大色系。其中黄色观赏牡丹品种较为稀缺,培育纯黄色牡丹品种已成为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黄色牡丹品种多源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var. lutea)。由于牡丹不同亚群间杂交困难,分子育种技术已成为新品种培育的有效手段。开展滇牡丹色素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可以为今后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有效的遗传资源。植物呈色过程中,色素转运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密切相关。异杞柳苷(isosalipurposide/ISP)是决定牡丹黄色表型的关键物质,但其在花瓣中的合成与转运机制尚未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林业所花卉育种与栽培团队对滇牡丹三个发育阶段的花瓣进行代谢组分析,结合转录组数据系统解析了GST基因家族特征。通过转录组数据挖掘共鉴定出42个滇牡丹GST基因,其中PdGSTF1、PdGSTU3和PdGSTU5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这些蛋白具有结合多种类黄酮化合物的能力。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和过表达实验证实,PdGSTF1、PdGSTU3和PdGSTU5不仅能转运异杞柳苷,还可介导黄酮苷、黄酮醇苷和花色素苷等多种色素的转运。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发现PdMYB2能与PdGSTF1和PdGSTU3互作,共同参与类黄酮化合物的转运调控。该研究结果阐明了关键候选PdGSTs在滇牡丹色素运输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林业所博士研究生袁梦为论文第一作者,王雁研究员、周琳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10004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2456)的资助。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 22999
-
IEEE 国 际 学 术 交 流 24021
-
广东省有机硅材料工业协会 24019
-
山东工商学院煤炭经济研究院 21064
-
上海易贸商务发展有限公司 24108
-
北京富邦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23226
-
大连海事大学 23175
-
香港机械工程师协会 1933
-
上海拾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7922
-
北京耐思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23912
-
百奥泰集团 24421
-
上海联合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 24194
-
浙江理工大学 23159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197
-
fdcv 7918
-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 20989
-
大连百奥泰科技有限公司 21113
-
桥梁工程与技术网 21131
-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 21032
-
AAA 7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