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01
图 分子设计策略。(a)目标分子的化学结构;(b)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图;(c)能级
及自旋轨道耦合常数;(d)基态和激发态重组能;(e)重组能与频率关系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30308、22375130、52373192)等资助下,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杨楚罗教授团队在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面向超高清显示的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Deep-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ultrahigh-definition displays)”为题,于2024年8月1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4-01508-w。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已广泛使用在中小尺寸显示屏上。高清化是显示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对OLED发光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窄谱带发射的OLED材料和器件是获得高色纯度和高饱和画质,从而满足高清化显示要求的关键。众所周知,蓝光发光材料一直是OLED显示技术中的关键和瓶颈,研发高色纯度的有机窄光谱蓝光材料可谓是难上加难,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团队针对硼、氮杂稠环结构的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材料提出了一种“共振骨架拓展协同扭曲构型”的分子设计策略,构建了新型的窄光谱蓝光发光分子,其兼具高刚性结构、强旋轨耦合和最小化的成键/反键轨道特性,实现了极窄的发光光谱和快速的自旋翻转。实验结果显示,最优分子在甲苯稀溶液中展现出峰值位于458 nm的深蓝光发射和仅12 nm的半峰宽(FWHM),其反向系间窜越速率常数(kRISC)高达2.29 × 106 s−1。相应OLED器件FWHM窄至14 nm,色坐标为(0.141, 0.050),外量子效率高达39.2%。通过进一步优化器件结构,敏化型叠层器件实现了74.5%的超高外量子效率和较低的效率滚降。该研究成功实现了OLED在深蓝光区域色纯度和发光效率的突破,为广色域超高清OLED显示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2998
-
西北工业大学 18053
-
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 7938
-
中科博爱 2046
-
RH 7934
-
CEWQC 24219
-
上海亚化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21109
-
武汉海讯科技会务有限公司 18006
-
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 21256
-
上海交通大学 22959
-
复旦大学 23071
-
第三届材料工程与应用国际会议 2268
-
广西师范大学 24079
-
中国人民大学 21359
-
新村街二七二社区 17928
-
SHDIF 8161
-
湖北大学化工厂 17948
-
VFRWGRE 23880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21142
-
郑州迎春会议策划有限公司 2327